湖南邵东:“党建+”赋能 跑出乡村振兴“加速度”
湖南邵东:“党建+”赋能 跑出乡村振兴“加速度”
湖南邵东:“党建+”赋能 跑出乡村振兴“加速度”第一书记上党课(dǎngkè),激励干部群众撸起(qǐ)袖子加油(jiāyóu)干;参观古楼红色文化馆,瞻仰红军雕塑像,重温入党誓词;帮助茶企清理洪灾后现场,助力复工复产;慰问高龄(gāolíng)行动不便的老党员……7月1日,在洞口县古楼乡古楼村,湖南科技大学(dàxué)第三轮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开展了一系列特色活动。
2021年以来,湖南科技大学先后(xiānhòu)选派3批优秀干部入驻洞口县开展(kāizhǎn)乡村(xiāngcūn)振兴工作。第一批工作队的廖巍、何佳振、周狮强出色地完成入驻黄桥镇永发村的工作后,2023年5月9日,第二轮乡村振兴驻村(zhùcūn)工作队的李志荣、祁双、罗芽松3名队员入驻古楼村,开展了为期两年(liǎngnián)的帮扶工作。
2024年(nián),蒋丽忠履新湖南科技(kējì)大学校长首月,便(biàn)深入古楼(gǔlóu)村(cūn)指导驻村帮扶工作。三年来,该校(gāixiào)领导班子成员的足迹遍布古楼村的每一个角落,学校30多个学院及部门先后到村开展帮扶指导,为乡村振兴持续注入强劲动能。在第二轮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的支持下及洞口县委、县政府的帮助下,推动村集体经济增长了126%;古楼村入选2024年全省(quánshěng)乡村建设推进会“十大典型案例(ànlì)”。在省委组织部连续2年的年度考核中,均获“好”等次,3名工作队员均获“优秀”等次,李志荣获评全省“担当作为优秀驻村第一书记”。
古楼乡党委、政府、驻村工作队(gōngzuòduì)和古楼乡中心学校有关负责人(fùzérén)在古楼乡中心学校商讨运动场地改造事宜(湖南科技(kējì)大学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 供图)
以心换心(huànxīn),架起乡村“连心桥”
“刚来的时候,村里的狗(gǒu)支棱着(zhe)耳朵、龇着牙,从门缝里、柴堆后、田埂上蹿出来,对着我这个‘外来人’叫个不停,每次走访手里都要拿着棍子(gùnzi)。”第二轮乡村振兴驻古楼村第一书记(shūjì)、工作队队长李志荣笑着说,成为“狗不叫书记”是他的目标。这看似轻松的话语背后,实则是他们融入乡村、赢得村民(cūnmín)信任的决心。
为了快速掌握古楼村的(de)实际情况(qíngkuàng),工作队安顿下来后便马不停蹄地开展入户走访。然而,陌生的环境、复杂的路况,让他们常常(chángcháng)在走访中迷失方向。
“制作卫星地图(dìtú),或许是(shì)个不错的办法。”队员祁双在驻村之前是湖南科技大学建筑与(yǔ)城乡规划学院的一名专任教师,他想出了“破局”之道。
之后,古楼村的(de)地图深深地印在工作队员们的脑海里。他们将制作好的卫星地图张贴在村委会宣传栏(xuānchuánlán)上(shàng),村民(cūnmín)纷纷围观,寻找着自家的位置。工作队还用无人机对每个组进行航拍,将每家每户标注出来,展示在村史馆,让村民更直观地了解家乡。这一张张地图,不仅是工作的工具,更是他们与村民之间(zhījiān)沟通的桥梁,拉近了彼此的距离。
日常,队员们采用“入民户、贴(tiē)民心、解民忧”的方法,挨家挨户(āijiāāihù)走访,了解村民(cūnmín)的需求和困难,积极为村民解决实际问题。如(rú)帮助村民申请低保、解决饮水困难、旱厕改水厕等。工作队队员们也时常换上运动鞋、撸起袖子、挽起裤腿,一头扎进田间地头,与村民一起劳作。短短2年,他们成为学农、知农、懂农的“农专家(zhuānjiā)”。
“他们(tāmen)就像我们的亲人一样,真心实意地为我们着想,帮我们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。”村民(cūnmín)老张动情地说。
就这样(zhèyàng),工作队队员们用真诚和行动,叩开了村民的心门(xīnmén),真正成了古楼村的一员。
湖南科技大学学生调研茶叶生产情况(qíngkuàng)(湖南科技大学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 供图(gōngtú))
产业赋能(fùnéng),激活乡村“动力源”
产业兴(xīng),则乡村兴。自入驻古楼村以来,工作队用心(yòngxīn)用情深入调研,为产业发展谋篇布局。
“虽然进村时一路(yīlù)蜿蜒,但是远远地能(néng)看见茶山,这是一个很美的(de)地方。”入驻(rùzhù)后,李志荣敏锐地捕捉到古楼村茶产业的优势与(yǔ)文化底蕴。2023年(nián)7月,他积极(jījí)对接湖南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,与古楼茶文化公司共建“科技小院”。“科技小院”的专家们定期深入田间地头,开展技术培训(jìshùpéixùn)和指导,推广科学的种植方法和管理技术,提高了茶叶的产量和品质,为古楼村的茶产业发展注入科技动力。2023年,洞口茶叶科技小院入选教育部、农业农村部、中国科协支持建设名单;2024年,被湖南省农技协评为“最美科技小院”。
在工作队的指导下,古楼村以茶叶产业为基础,深入(shēnrù)挖掘贡茶文化、红色(hóngsè)文化和(hé)古道文化,推动茶文旅深度融合。同时(tóngshí),积极争取社会资金,有计划地对茶园提质升级,使“茶园”变“公园”,“园区”变“景区(jǐngqū)”。该村先后建设了茶山路、洪武茶苑、茶祖广场(guǎngchǎng)、彩虹滑道、高空溜索、红旗广场、红色博物馆、水上乐园及多处观景平台,基础设施和游乐(yóulè)设施全面升级。2024年,古楼茶文化园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。
随着茶文旅融合的(de)推进,古楼村的旅游业蓬勃发展,农家乐如雨后春笋(yǔhòuchūnsǔn)般涌现,本地的特色菜和茶食、茶饮、茶点深受游客青睐。今年4月,“奔跑吧·邵阳”全民健身跑(洞口站(zhàn))暨第二届洞口雪峰茶推广季(jì)活动在茶香四溢的古楼村启动。这次活动吸引了全省各市(州)300多名跑者(pǎozhě)参加。
目前,古楼乡茶园面积广阔,茶业(cháyè)合作社、手工茶叶(cháyè)小作坊、茶叶加工(jiāgōng)企业众多,产业链初步完善,为当地提供大量就业岗位,带动众多农户发展茶叶产业增收致富。
2023年5月,湖南科技大学与洞口县签订校地合作协议。2024年4月,双方(shuāngfāng)全面推进“百校联百县兴千村”行动。工作队不仅顺利获得(huòdé)学校拨付的(de)10万元工作经费(jīngfèi),还成功争取到省级资金200万元、亚洲开发银行项目资金600多万元等,用于治理古楼河段、建设防洪堤、打造沿河休闲圈等,为产业发展(fāzhǎn)筑牢根基。
为了提升乡村整体形象,促进产业多元化发展,工作(gōngzuò)队争取(zhēngqǔ)了120万元湖南(húnán)(húnán)省庭院经济专项资金,鼓励村民在家门口种菜、养鸡、喂猪、开办农家乐和茶叶小作坊等实现增收。工作队员罗芽松积极向后盾单位湖南科技大学汇报,扎实推进消费帮扶工作,在校内开设农特产品直营店。利用端午、中秋、国庆(guóqìng)等节假日,在湖南科技大学举办农特产品展销会,开展(kāizhǎn)集中采购(cǎigòu),动员全校师生购买古楼村的大米、土鸡蛋、有机蔬菜、茶叶等农特产品。
如今,古楼村形成了多元化(duōyuánhuà)的产业发展格局,村集体经济从15万元跃升(yuèshēng)至34万元,实现了126%的增长。
4月19日,“奔跑吧·邵阳(shàoyáng)”全民健身跑(洞口(dòngkǒu)站)暨第二届洞口雪峰茶推广季(jì)活动在古楼启动(湖南科技大学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 供图)
重教(zhòngjiào)兴文,培育乡村“振兴梦”
“我们驻村第二天就到了学校,第一感觉是这个操场坑坑洼洼的。当时想,要是能把这个操场改造一下(yīxià),那就太好了。”李志荣回忆起(huíyìqǐ)刚到古楼(gǔlóu)乡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场景。
工作队队员们立即寻求后盾单位湖南科技大学的支持,成立操场改造项目组,并争取50万元省(shěng)体育事业发展专项经费。该项目在2023年8月正式启动,当年11月初全面完工(wángōng),并举办了古楼(gǔlóu)学校(xuéxiào)首届运动会。
对于驻村工作队的教育帮扶(bāngfú),古楼乡中心学校校长刘薇(liúwēi)感触颇深:“湖南科技大学驻村以来,对我们学校运动场进行提质改造,新建200米学校文化墙,研究生团队连续两年在我校支教,并开展三(sān)下乡等活动(huódòng),捐赠电脑器材等,使得我校基础设施得到改善,教学质量明显提高。真的非常感谢他们!”如今,该校(gāixiào)学生的生地会考成绩居全县前三,初三(chūsān)毕业会考成绩居全县前十。
文化建设,滋养乡村精神之田。今年1月,湖南科技大学原党委书记唐亚阳(tángyàyáng)带队到(dào)古楼村调研考察乡村振兴(zhènxīng)工作,并为该村文化活动中心揭牌。
村(cūn)史馆的建设更是工作队文化帮扶的一大亮点。工作队系统梳理古楼村历史,以大量图文实物记录古楼的变迁(biànqiān),留住美丽茶乡的乡愁(xiāngchóu)记忆。村史馆分为多个展区(zhǎnqū),其中,农耕(nónggēng)文明展区通过传统农具和劳作场景复原,展现乡村的农耕智慧,唤起浓浓的乡愁;开拓进取展区则聚焦乡村振兴,展示古楼村在产业发展、生态建设(shēngtàijiànshè)、文化传承等方面取得的成就。
村史馆的(de)建成,激发了村民的归属感和(hé)自豪感,许多村民自发参与(cānyù)到其打造和维护中,积极捐赠老物件、提供历史资料(zīliào)。此外,工作队员们还深入挖掘古楼(gǔlóu)村的红色文化。队员充分利用编写村史的契机,多方走访,系统梳理了古楼村独有的“贡茶文化”和“红色文化”,编写了颇具气势的骈文《古楼记》。
教育帮扶和文化建设的双轮驱动,正引领着古楼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(dàolù)上阔步(kuòbù)前行。
游客体验古楼茶文化园的高空溜索(湖南科技大学乡村振兴(zhènxīng)驻村工作队 供图(gōngtú))
精雕细琢,绘就乡村“新(xīn)画卷”
“湖南科技大学(dàxué)驻村工作队一来,带来的项目资金,村里首先解决的就是老百姓出行难(nán)的问题。现在路修好了,村庄的环境变好了,出行也方便了,村里的农特产品也能快速运到城区市场销售。”古楼村党支部书记(shūjì)付照凤的话语中满是喜悦与感激(gǎnjī)。
在改善交通的同时,工作队也没有忽视乡村环境的整治。他们将和美乡村建设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,先后为古楼村架设、维修路灯,“以奖代补”帮村民搭建庭院、菜园(càiyuán)竹篱笆(zhúlíbā)等,并在该村设置了12组垃圾(lājī)分类收集点(diǎn),配备了垃圾清运车辆,定期对垃圾进行清运处理(chǔlǐ)。同时,加强对村内河道(hédào)、池塘的治理,清理了河道垃圾和淤泥,改善水环境质量。
在(zài)大家的共同努力(gòngtóngnǔlì)下,村容村貌焕然一新。2023年10月,古楼村在全市人居环境检查中荣获全市第一。2024年12月,洞口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(zhěngzhì)提升暨和美乡村现场观摩会在古楼村召开,这是对该村环境整治成果的高度认可(rènkě)。
路通了,环境美了,古楼村村民(cūnmín)的(de)生活也变得更加美好。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,一幅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画卷(huàjuàn)正徐徐铺展。
乡村振兴犹如一场永不(yǒngbù)停歇的接力赛,每一棒(měiyībàng)都承载着使命与(yǔ)期望,唯有全力以赴,方能(fāngnéng)跑出优异成绩。2025年5月26日,湖南科技大学第三轮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队员王艳、祁双、刘哲正式进驻洞口县古楼村,与第二轮驻村工作队顺利完成交接轮换。
湖南科技大学新一轮的(de)驻村点依旧(yījiù)选在古楼村,这背后是科大与古楼的双向奔赴。双方深度合作,奏响(zòuxiǎng)了一所高校与一座村庄共谋振兴的激昂交响曲。(曾彦菲 兰绍华 肖海波)
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(xiàzài)“央广网”客户端。欢迎提供新闻线索,24小时报料热线400-800-0088;消费者也可(kě)通过央广网“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”线上投诉。版权(bǎnquán)声明: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。转载请联系:cnrbanquan@cnr.cn,不尊重原创(yuánchuàng)的行为我们(wǒmen)将追究责任。
第一书记上党课(dǎngkè),激励干部群众撸起(qǐ)袖子加油(jiāyóu)干;参观古楼红色文化馆,瞻仰红军雕塑像,重温入党誓词;帮助茶企清理洪灾后现场,助力复工复产;慰问高龄(gāolíng)行动不便的老党员……7月1日,在洞口县古楼乡古楼村,湖南科技大学(dàxué)第三轮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开展了一系列特色活动。
2021年以来,湖南科技大学先后(xiānhòu)选派3批优秀干部入驻洞口县开展(kāizhǎn)乡村(xiāngcūn)振兴工作。第一批工作队的廖巍、何佳振、周狮强出色地完成入驻黄桥镇永发村的工作后,2023年5月9日,第二轮乡村振兴驻村(zhùcūn)工作队的李志荣、祁双、罗芽松3名队员入驻古楼村,开展了为期两年(liǎngnián)的帮扶工作。
2024年(nián),蒋丽忠履新湖南科技(kējì)大学校长首月,便(biàn)深入古楼(gǔlóu)村(cūn)指导驻村帮扶工作。三年来,该校(gāixiào)领导班子成员的足迹遍布古楼村的每一个角落,学校30多个学院及部门先后到村开展帮扶指导,为乡村振兴持续注入强劲动能。在第二轮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的支持下及洞口县委、县政府的帮助下,推动村集体经济增长了126%;古楼村入选2024年全省(quánshěng)乡村建设推进会“十大典型案例(ànlì)”。在省委组织部连续2年的年度考核中,均获“好”等次,3名工作队员均获“优秀”等次,李志荣获评全省“担当作为优秀驻村第一书记”。
古楼乡党委、政府、驻村工作队(gōngzuòduì)和古楼乡中心学校有关负责人(fùzérén)在古楼乡中心学校商讨运动场地改造事宜(湖南科技(kējì)大学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 供图)
以心换心(huànxīn),架起乡村“连心桥”
“刚来的时候,村里的狗(gǒu)支棱着(zhe)耳朵、龇着牙,从门缝里、柴堆后、田埂上蹿出来,对着我这个‘外来人’叫个不停,每次走访手里都要拿着棍子(gùnzi)。”第二轮乡村振兴驻古楼村第一书记(shūjì)、工作队队长李志荣笑着说,成为“狗不叫书记”是他的目标。这看似轻松的话语背后,实则是他们融入乡村、赢得村民(cūnmín)信任的决心。
为了快速掌握古楼村的(de)实际情况(qíngkuàng),工作队安顿下来后便马不停蹄地开展入户走访。然而,陌生的环境、复杂的路况,让他们常常(chángcháng)在走访中迷失方向。
“制作卫星地图(dìtú),或许是(shì)个不错的办法。”队员祁双在驻村之前是湖南科技大学建筑与(yǔ)城乡规划学院的一名专任教师,他想出了“破局”之道。
之后,古楼村的(de)地图深深地印在工作队员们的脑海里。他们将制作好的卫星地图张贴在村委会宣传栏(xuānchuánlán)上(shàng),村民(cūnmín)纷纷围观,寻找着自家的位置。工作队还用无人机对每个组进行航拍,将每家每户标注出来,展示在村史馆,让村民更直观地了解家乡。这一张张地图,不仅是工作的工具,更是他们与村民之间(zhījiān)沟通的桥梁,拉近了彼此的距离。
日常,队员们采用“入民户、贴(tiē)民心、解民忧”的方法,挨家挨户(āijiāāihù)走访,了解村民(cūnmín)的需求和困难,积极为村民解决实际问题。如(rú)帮助村民申请低保、解决饮水困难、旱厕改水厕等。工作队队员们也时常换上运动鞋、撸起袖子、挽起裤腿,一头扎进田间地头,与村民一起劳作。短短2年,他们成为学农、知农、懂农的“农专家(zhuānjiā)”。
“他们(tāmen)就像我们的亲人一样,真心实意地为我们着想,帮我们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。”村民(cūnmín)老张动情地说。
就这样(zhèyàng),工作队队员们用真诚和行动,叩开了村民的心门(xīnmén),真正成了古楼村的一员。
湖南科技大学学生调研茶叶生产情况(qíngkuàng)(湖南科技大学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 供图(gōngtú))
产业赋能(fùnéng),激活乡村“动力源”
产业兴(xīng),则乡村兴。自入驻古楼村以来,工作队用心(yòngxīn)用情深入调研,为产业发展谋篇布局。
“虽然进村时一路(yīlù)蜿蜒,但是远远地能(néng)看见茶山,这是一个很美的(de)地方。”入驻(rùzhù)后,李志荣敏锐地捕捉到古楼村茶产业的优势与(yǔ)文化底蕴。2023年(nián)7月,他积极(jījí)对接湖南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,与古楼茶文化公司共建“科技小院”。“科技小院”的专家们定期深入田间地头,开展技术培训(jìshùpéixùn)和指导,推广科学的种植方法和管理技术,提高了茶叶的产量和品质,为古楼村的茶产业发展注入科技动力。2023年,洞口茶叶科技小院入选教育部、农业农村部、中国科协支持建设名单;2024年,被湖南省农技协评为“最美科技小院”。
在工作队的指导下,古楼村以茶叶产业为基础,深入(shēnrù)挖掘贡茶文化、红色(hóngsè)文化和(hé)古道文化,推动茶文旅深度融合。同时(tóngshí),积极争取社会资金,有计划地对茶园提质升级,使“茶园”变“公园”,“园区”变“景区(jǐngqū)”。该村先后建设了茶山路、洪武茶苑、茶祖广场(guǎngchǎng)、彩虹滑道、高空溜索、红旗广场、红色博物馆、水上乐园及多处观景平台,基础设施和游乐(yóulè)设施全面升级。2024年,古楼茶文化园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。
随着茶文旅融合的(de)推进,古楼村的旅游业蓬勃发展,农家乐如雨后春笋(yǔhòuchūnsǔn)般涌现,本地的特色菜和茶食、茶饮、茶点深受游客青睐。今年4月,“奔跑吧·邵阳”全民健身跑(洞口站(zhàn))暨第二届洞口雪峰茶推广季(jì)活动在茶香四溢的古楼村启动。这次活动吸引了全省各市(州)300多名跑者(pǎozhě)参加。
目前,古楼乡茶园面积广阔,茶业(cháyè)合作社、手工茶叶(cháyè)小作坊、茶叶加工(jiāgōng)企业众多,产业链初步完善,为当地提供大量就业岗位,带动众多农户发展茶叶产业增收致富。
2023年5月,湖南科技大学与洞口县签订校地合作协议。2024年4月,双方(shuāngfāng)全面推进“百校联百县兴千村”行动。工作队不仅顺利获得(huòdé)学校拨付的(de)10万元工作经费(jīngfèi),还成功争取到省级资金200万元、亚洲开发银行项目资金600多万元等,用于治理古楼河段、建设防洪堤、打造沿河休闲圈等,为产业发展(fāzhǎn)筑牢根基。
为了提升乡村整体形象,促进产业多元化发展,工作(gōngzuò)队争取(zhēngqǔ)了120万元湖南(húnán)(húnán)省庭院经济专项资金,鼓励村民在家门口种菜、养鸡、喂猪、开办农家乐和茶叶小作坊等实现增收。工作队员罗芽松积极向后盾单位湖南科技大学汇报,扎实推进消费帮扶工作,在校内开设农特产品直营店。利用端午、中秋、国庆(guóqìng)等节假日,在湖南科技大学举办农特产品展销会,开展(kāizhǎn)集中采购(cǎigòu),动员全校师生购买古楼村的大米、土鸡蛋、有机蔬菜、茶叶等农特产品。
如今,古楼村形成了多元化(duōyuánhuà)的产业发展格局,村集体经济从15万元跃升(yuèshēng)至34万元,实现了126%的增长。
4月19日,“奔跑吧·邵阳(shàoyáng)”全民健身跑(洞口(dòngkǒu)站)暨第二届洞口雪峰茶推广季(jì)活动在古楼启动(湖南科技大学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 供图)
重教(zhòngjiào)兴文,培育乡村“振兴梦”
“我们驻村第二天就到了学校,第一感觉是这个操场坑坑洼洼的。当时想,要是能把这个操场改造一下(yīxià),那就太好了。”李志荣回忆起(huíyìqǐ)刚到古楼(gǔlóu)乡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场景。
工作队队员们立即寻求后盾单位湖南科技大学的支持,成立操场改造项目组,并争取50万元省(shěng)体育事业发展专项经费。该项目在2023年8月正式启动,当年11月初全面完工(wángōng),并举办了古楼(gǔlóu)学校(xuéxiào)首届运动会。
对于驻村工作队的教育帮扶(bāngfú),古楼乡中心学校校长刘薇(liúwēi)感触颇深:“湖南科技大学驻村以来,对我们学校运动场进行提质改造,新建200米学校文化墙,研究生团队连续两年在我校支教,并开展三(sān)下乡等活动(huódòng),捐赠电脑器材等,使得我校基础设施得到改善,教学质量明显提高。真的非常感谢他们!”如今,该校(gāixiào)学生的生地会考成绩居全县前三,初三(chūsān)毕业会考成绩居全县前十。
文化建设,滋养乡村精神之田。今年1月,湖南科技大学原党委书记唐亚阳(tángyàyáng)带队到(dào)古楼村调研考察乡村振兴(zhènxīng)工作,并为该村文化活动中心揭牌。
村(cūn)史馆的建设更是工作队文化帮扶的一大亮点。工作队系统梳理古楼村历史,以大量图文实物记录古楼的变迁(biànqiān),留住美丽茶乡的乡愁(xiāngchóu)记忆。村史馆分为多个展区(zhǎnqū),其中,农耕(nónggēng)文明展区通过传统农具和劳作场景复原,展现乡村的农耕智慧,唤起浓浓的乡愁;开拓进取展区则聚焦乡村振兴,展示古楼村在产业发展、生态建设(shēngtàijiànshè)、文化传承等方面取得的成就。
村史馆的(de)建成,激发了村民的归属感和(hé)自豪感,许多村民自发参与(cānyù)到其打造和维护中,积极捐赠老物件、提供历史资料(zīliào)。此外,工作队员们还深入挖掘古楼(gǔlóu)村的红色文化。队员充分利用编写村史的契机,多方走访,系统梳理了古楼村独有的“贡茶文化”和“红色文化”,编写了颇具气势的骈文《古楼记》。
教育帮扶和文化建设的双轮驱动,正引领着古楼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(dàolù)上阔步(kuòbù)前行。
游客体验古楼茶文化园的高空溜索(湖南科技大学乡村振兴(zhènxīng)驻村工作队 供图(gōngtú))
精雕细琢,绘就乡村“新(xīn)画卷”
“湖南科技大学(dàxué)驻村工作队一来,带来的项目资金,村里首先解决的就是老百姓出行难(nán)的问题。现在路修好了,村庄的环境变好了,出行也方便了,村里的农特产品也能快速运到城区市场销售。”古楼村党支部书记(shūjì)付照凤的话语中满是喜悦与感激(gǎnjī)。
在改善交通的同时,工作队也没有忽视乡村环境的整治。他们将和美乡村建设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,先后为古楼村架设、维修路灯,“以奖代补”帮村民搭建庭院、菜园(càiyuán)竹篱笆(zhúlíbā)等,并在该村设置了12组垃圾(lājī)分类收集点(diǎn),配备了垃圾清运车辆,定期对垃圾进行清运处理(chǔlǐ)。同时,加强对村内河道(hédào)、池塘的治理,清理了河道垃圾和淤泥,改善水环境质量。
在(zài)大家的共同努力(gòngtóngnǔlì)下,村容村貌焕然一新。2023年10月,古楼村在全市人居环境检查中荣获全市第一。2024年12月,洞口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(zhěngzhì)提升暨和美乡村现场观摩会在古楼村召开,这是对该村环境整治成果的高度认可(rènkě)。
路通了,环境美了,古楼村村民(cūnmín)的(de)生活也变得更加美好。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,一幅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画卷(huàjuàn)正徐徐铺展。
乡村振兴犹如一场永不(yǒngbù)停歇的接力赛,每一棒(měiyībàng)都承载着使命与(yǔ)期望,唯有全力以赴,方能(fāngnéng)跑出优异成绩。2025年5月26日,湖南科技大学第三轮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队员王艳、祁双、刘哲正式进驻洞口县古楼村,与第二轮驻村工作队顺利完成交接轮换。
湖南科技大学新一轮的(de)驻村点依旧(yījiù)选在古楼村,这背后是科大与古楼的双向奔赴。双方深度合作,奏响(zòuxiǎng)了一所高校与一座村庄共谋振兴的激昂交响曲。(曾彦菲 兰绍华 肖海波)
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(xiàzài)“央广网”客户端。欢迎提供新闻线索,24小时报料热线400-800-0088;消费者也可(kě)通过央广网“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”线上投诉。版权(bǎnquán)声明: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。转载请联系:cnrbanquan@cnr.cn,不尊重原创(yuánchuàng)的行为我们(wǒmen)将追究责任。
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